莫兰德/2018欧冠决赛/cba历史排名/辽宁体育频道直播篮球

主頁 > 道家功夫 >

“煉法入道”小考

時間:2017-10-24 14:55:13來源:未知 作者:admin 點擊: 146次

道教的“煉法入道”之說,較少見當代學界提及。但事實上,它曾是唐宋時期道教內丹修煉的重要階段,反映了當時道教試圖超越各種“舊法”、確立“新道”地位的思潮,從中可以窺知道教修行觀念的發展變化。
“煉法入道”一詞,首見于唐末道士施肩吾 撰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,后來南宋曾慥編《道樞》亦曾襲用其說。關于施肩吾,元趙道一編《歷世真仙體道通鑒》記曰:
施君名肩吾,字希圣,號華陽,睦之分水人,世家嚴陵七里瀨。少舉進士,習《禮記》,有能詩聲。趣尚煙霞,慕神仙輕舉之學。唐憲宗元和十五年,登進士第。……初,希圣遇旌陽授以五種內丹訣及外丹神方,后再遇呂洞賓傳授內煉金液還丹大道,于是終隱西山。……瓊山白玉蟾跋《施華陽文集》云:李真多以太乙刀圭火符之訣傳之鐘離權,鐘離權傳之呂洞賓。呂即施之師也。2
由上可知,施肩吾曾師從許旌陽、呂洞賓等人,得傳外丹神方與內丹之道,并留有《施華陽文集》等著述。而呂洞賓的內丹之學則來自鐘離權,其說即被后世道教內丹尊為正宗源頭的“鐘呂金丹道”,其法經過金元全真道的弘揚而流傳至今,在道教內部有著巨大的影響。現存《道藏》中的內丹修煉典籍,有署“正陽真人鐘離權云房述、純陽真人呂巖洞賓集、華陽真人施肩吾希圣傳”的《鐘呂傳道集》,從中可窺“鐘呂金丹道”內丹之學的概要。至于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,在《道藏》中署“清虛洞天華陽真人施肩吾希圣撰,三仙門弟子天下都閑客李竦全美編”,蓋屬發揚鐘呂學說的《施華陽文集》之一部分3。清《欽定四庫全書總目·道家類存目》著錄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五卷,并有敘錄曰:
舊本題“華陽真人施肩吾撰”。肩吾字希圣,洪州人,唐元和十年進士,隱洪州之西山,好事者以為仙去。此書中引海蟾子語,海蟾子劉操,遼時燕山人,在肩吾之后遠矣,殆金元間道流所依托也。其書凡五卷,卷各五篇,曰識道、識法、識人、識時、識物,曰養生、養形、養氣、養心、養壽,曰補內、補氣、補精、補益、補損,曰真水火、真龍虎、真丹藥、真鉛汞、真陰陽,曰煉法入道、煉形化氣、煉氣成神、煉神合道、煉道入圣。其大旨本于《參同契》,附會《周易》,參以醫經,戒人溺房帷、餌金石,收心斂氣、存神固命,有合于清凈之旨,猶道書之不甚荒唐者。4
《欽定四庫全書總目》關于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卷數、篇目的記載,與《道藏》本相同。所謂“殆金元間道流所依托”之疑,蓋與此書曾經后人編纂有關考該書之主旨,實與《鐘呂傳道集》一脈相承,其篇目綱要、基本內容由施肩吾本人撰成當屬無疑。由《欽定四庫全書總目》的敘錄,可知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有“書凡五卷,卷各五篇”這樣一個編排特點,而《煉法入道》則屬其第五卷之一篇,與《煉形化氣》《煉氣成神》《煉神合道》《煉道入圣》四篇共同組成了此卷的內容。關于其編排特點,施肩吾曾在《西山群仙會真記·序》中解釋說:“一集五卷,取五行正體之數,每卷五篇,應一炁純陽之義。”6 也就是說,“五”之數實有著特殊的含義和神秘的功用。由此,可知“煉法入道”乃是與“煉形化氣”、“煉氣成神”、“煉神合道”、“煉道入圣”同樣重要的內容,屬于一個完整的內丹修煉過程不可舍棄的階段7
考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之《煉法入道》篇,可知其主旨在于說明采用正確的方法來修道求仙之重要性,以及如何從各種繁雜的修煉方法中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成仙之“道”。眾所周知,得道成仙是道教的最高信仰,但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得道成仙,卻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。早期道教用以追求成仙的法門,曾有煉丹、服食、導引、行氣、胎息、存神等多種。之所以如此,蓋因“道教”乃是由各地不同的道團凝聚而成,而不同地域的人士各有其認識,不同道團的實踐也各有其特點。兩晉南北朝時期,隨著道教與王權的關系不斷緊密,以及道經“三洞四輔”體系的確立,道教在組織上、思想上的統一性也逐漸加強。隋唐以后,由于“重玄學”的風行,內在的“心性”之重要性經過縝密思辯后而在道門中獲得了普遍認同,向內修煉的“內丹”也開始成為了各種道團用以求仙的重要法門,而傳統的修仙方法則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懷疑8。在這種歷史背景下,施肩吾曾在《煉法入道》篇首引《西山記》言:“以法入道,道故不難;以道求仙,仙亦甚易。”并且開宗明義地說:“求仙不難,所以難者,所學之道不正;學道不難,所以難者,所學之法不真。”9 也就是說,得道成仙之關鍵乃在于其所采用的方法或手段,而方法或手段則有所謂“法”與“道”之分。所謂“法”,實即古人常用的一些治病養生方法,如該篇言:
昔人以冬后陽生而春分之后,余寒誤入腸胃,以為傷寒之疾。既覺,急居凈室,盤膝正坐,閉目冥心,定息住炁,以雙手迭之,兜外腎向前,倒身跪禮,不過二三十度,汗出清涼,寒炁自散。……昔人以四肢小疾,五臟微疴,或而凝滯壅塞,靜坐澄清,閉目絕念,運心炁于所病之處,暫閉息少時,無攻不勝。已上皆法也。而與道不同。10
不僅如此,古代道教中還有一些顯露異能、炫人耳目的方術或技藝,這在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看來是尚且不如“法”的“術”,如該篇言:
昔人隱形易貌,留炁返魂,咒白刃不傷,禁毒蟲不害,釘釘自落,履火不焦,使水逆行,回風倒雨,結巾投地而兔走,盤帶輟針而蛇行,瓜菜結實于須臾,龍魚遨游乎頃刻。若此是其術也,而與法不同。11
至于“道”,則是與“法”和“術”皆不相同的成仙途徑,其功用在于不死成仙,其實質在于“陰陽交合”,如該篇言:
夫道者,無所不包,無所不通,何止為技藝之能、治疾病之功而已。因術識法,因法知道。道本一陰一陽而已,陰陽相交相合,故天地有春夏秋冬之四季,日月有弦望晦朔之四候。惟人也,于一日之間,丑末寅初,陽合陰也;辰末巳初,陽交陽也;未末申初,陰合陽也;戌末亥初,陰交陰也。悟陰陽交合,何道之遠哉?12
也就是說,所謂“煉法入道”即是“因術識法,因法知道”,亦即從以往各種養生修煉方法中發現“陰陽相交相合”之道,進而真正走上不死成仙之途。在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卷一中,施肩吾曾專設《識道》與《識法》兩篇,對“道”與“法”進行了詳細的辨析。如《識道》篇言:“欲識大道,三教中太上為先,一身之外,更何求也?”13 明確地將成仙之“道”限定在“身內”。《識法》篇則言:“法本無法,理歸自然,心因境亂,法本心生。立法之意,救補已失而防于未萌,故三千六百法,養命數十家。”并列舉了所謂“三千六百法,養命數十家”的內容,亦即以往各種不能真正達致不死成仙之“法”,如導引、吐納 (服炁)、辟谷(休糧)、存想(采日精月華)等,其言:
華佗觀五禽之戲而作導引,以為人之久逸而炁滯血凝,故屈體勞形,使榮衛通暢。后人因之,名為搬運,欲求超脫,誤矣!昔陳義遺女于道,久餓而學龜之吐納,得終年不死。后人因之,名為服炁,欲求丹藥,誤也!張紹審五味之亂人真液,一臟好而一臟惡,一炁盛而一炁弱,故罷五味而素且淡之。后人因以名為休糧,誤也!劉洞知真陽真陰,有余則引其子,不足則殺其鬼,補且瀉之也。后世因以采日精月華,取天地正炁,誤也!14
除了上述諸法,《識法》篇還列舉了其他各種“誤人”之法,如房中采補、燒煉外丹、胎息閉炁、坐忘內觀以及“開頂縮龜、住山識性、燒煉看讀、布施供養”之類,并說:
是少識無知之徒,自生小法旁門,互相授受,迷惑后來,至使大道日遠日疏。殊不知仰視俯察,默合天地陰陽升降之宜、日月魂魄往來之理。一炁初浮,識自己之陰陽,五行既分,交自己之水火。火中有水,水中有火。火上負陰,恍恍惚惚,其物為真一之水;水上抱陽,杳杳冥冥,其精為正陽之炁。二炁交媾,結成內藥,養就金丹,可為陸地神仙者也。15
需要說明的是,施肩吾的上述說法實來自鐘呂16 ,其對各種“法”和“術”進行批評并非完全否定它們,而僅是以為它們不屬于真正的不死成仙之“道”。如《鐘呂傳道集》認為“法有三成而仙有五等”,即“法”有小成、中成、大成三階,而“仙”分鬼仙、人仙、地仙、神仙、天仙五等。其中,“修真之士不悟大道,道中得一法,法中得一術,信心苦志,終世不移,五行之氣誤交誤會,形質且固,八邪之疫不能為害,多安少病,乃曰人仙”17。所謂“道中得一法,法中得一術”者,即“不能全于大道,止于大道中一法一術,功成安樂延年而已”,如“絕五味者豈知有六氣,忘七情者豈知有十戒,行漱咽者咍吐納之為錯,著采補者笑清靜以為愚,好即物以奪天地之氣者不肯休糧,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導引”之類;雖然如此,這些“一法一術”也并非沒有作用或與“道”無關,“然而皆是道也”18。 由此,可知“法”、“術”與“道”的關系乃屬階次的不同,而并非截然分離。施肩吾在《識法》篇中列舉各種“誤人”之法,意在批評道門將種種僅能治病養生之“法”當作可以不死成仙之“道”,這在內丹修煉興起不久的唐末,是有其積極意義的。因為只有破除“舊法”,才能為“新道”的建立掃清障礙。后來,隨著內丹學逐漸在道門中產生影響并取得正統地位,“煉法入道”才較少為內丹修煉強調。不過,至少在曾慥編纂《道樞》的南宋時期,“煉法入道”之說仍有著影響,如《道樞》曾專設《會真篇》,篇中有言:“知夫一日之間丑之末、亥之初則為陽合陰焉,辰之末、巳之初則為陽交陽焉,未之末、申之初則為陰合陽焉,戌之末、亥之初則為陰交陰焉。知此者,道何遠乎?此吾所謂煉法入道者也。”19 其說明顯襲自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。
總之,“煉法入道”乃是唐宋時期道教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階段,其重要性與“煉精化氣”、“煉氣化神”、“煉神還虛”(煉神合道)、“煉道入圣”等階段是相同的,其主旨則是為了批評各種“舊法”而確立“新道”的權威。這種破舊立新的主張,在內丹修煉興起不久的唐末,是有其積極意義的。從中,我們可以得知:道教的內丹修煉實際上并不如當代許多論著所言,僅有“煉精化氣”、“煉氣化神”、“煉神還虛”(煉神合道)幾個階段20;內丹學說曾有一個發展變化的歷程,不同時期的道經或道派關于修煉“階次”的說法不盡相同。
 
[作者郭武為云南大學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。本文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“明清道教研究”(編號11AZJ001)階段性研究成果,并曾在“第三屆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”(武漢,2016年3月)宣讀,特此說明。]
 
注:
1.關于施肩吾的生活年代,學界多有不同說法,如朱越利先生著《道藏分類解題》曾言施肩吾其人還有五代北宋以及南宋諸說。詳請參閱朱越利:《道藏分類解題》,北京:華夏出版社,1996年,第311頁。
2.《歷世真仙體道通鑒》卷四十五,《道藏》本,北京:文物出版社等,1988年。
3.施肩吾曾在《西山群仙會真記·序》中言:“欲論得道而超脫者,西山十余人矣!遂從前圣后圣,秘密參同。一集五卷,取五行正體之數,每卷五篇,應一炁純陽之義。開明至道,演說玄機,因誦短篇,發明鐘呂太上至言。”從中可知其著述旨在“發明鐘呂太上至言”,且每五篇為一卷、每五卷為一集;而所謂“一集”,大概即屬《施華陽文集》之一部分。
4.《欽定四庫全書總目》卷一百四十七《道家類存目》。
5.朱越利著《道藏分類解題》亦因現存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曾引五代劉海蟾語,而懷疑其“為五代北宋間施肩吾所撰,后人托名或混為唐施肩吾”,又“疑《西山記》或為李竦所加”(第311頁)。本文作者則認為,明正統《道藏》中署“施肩吾撰,李竦編”的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蓋屬發揚鐘呂學說的《施華陽文集》之一部分;《施華陽文集》今已不存,而后人李竦編成的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則難免會有所增竄。這種情況,在道教典籍的編纂和流傳過程中屢見不鮮。此外,現存明《道藏》中署“鐘離權述、呂洞賓集、施肩吾傳”的《鐘呂傳道集》也是如此,我們既不能將其完全視為鐘呂的親自撰述,但也不能認為其與鐘呂沒有關系。
6.《西山群仙會真記·施肩吾序》,《道藏》本。
7.有關道教內丹修煉之“煉形化氣”、“煉氣成神”、“煉神合道”三個階段,當今學界曾多有論述,但“煉道入圣”之說則較少見相關論著提及。所謂“煉道入圣”,其實是于完成“煉神合道”后繼續在人間積累功行、待詔升天的階段,大致相當于《鐘呂傳道集·論真仙》所言:“神仙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,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,功行滿足,受天書以返洞天,是曰天仙。”南宋曾慥編《道樞·會真篇》亦曾提及這個階段言:“功成神遷,已棄其殼,尚須積行于世,俟其行滿功成,然后受紫詔天書而居洞天,此吾所謂煉道入圣者也。”詳細請參閱筆者另文。
8.詳請參閱郭武:《隋唐道教“重玄學”之宗教意義略論》,見陳鼓應、馮達文主編:《道家與道教——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·道教卷》,廣州:廣東人民出版社,2001年,第299—312頁。
9~12.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卷五《煉法入道》。
13.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卷一《識道》。
14、15.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卷一《識法》。
16.《鐘呂傳道集·論大道》亦曾批評了很多“傍門小法”,所涉與《西山群仙會真記》大同小異,如言:“以傍門小法,易為見功,而俗流多得互相傳授,至死不悟,遂成風俗而敗壞大道。有齋戒者、有休糧者、有采氣者、有漱咽者、有離妻者、有斷味者、有禪定者、有不語者、有存想者、有采陰者、有服氣者、有持凈者、有息心者、有絕累者、有開頂者、有縮龜者、有絕跡者、有看讀者、有燒煉者、有定息者、有導引者、有吐納者、有采補者、有布施者、有供養者、有救濟者、有入山者、有識性者、有不動者、有受持者,傍門小法不可備陳。”
17、18.《鐘呂傳道集》卷一《論真仙》,《道藏》本。
19.《道樞》卷三十八《會真篇》,《道藏》本。
20.如卿希泰主編《中國道教》言內丹之法:“從煉形入手,以精、氣、神為藥,依次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,煉神合道,為基本的修煉路徑。”胡孚琛主編《中華道教大辭典》則言:“關于修煉的階次,各家體驗有差,下手處也各異,就可以傳授的清靜丹法而論,可分為筑基、煉精化氣、煉氣化神、煉神還虛幾個階段。”見卿希泰主編:《中國道教》,北京:知識出版社,1994年,第三卷,第413頁。胡孚琛主編:《中華道教大辭典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1995年,第1127頁。
  • 上一篇:沒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沒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