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聯盟辦公室:
- 聯系方式:
- 聯盟負責人:
- 聯系方式:
- 客服QQ:
- 電子郵箱:
道醫簡介
道醫,形成于上古時期,約八千多年。它是上至道家,下至宮觀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累積,道醫是以《道德經》中的“道”和《黃帝內經》為基本理論及陰陽五行學說為辨證施治手段,以形神兼治為手段的醫學及發展出來的“道醫學”流派。
道醫是道教在以醫傳教的宗教活動和追求長生成仙的修煉過程中,通過對生命、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和體悟,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質的心身醫學體系
道醫,古代稱“大醫”。孫思邈祖師指出:“凡欲為大醫,必須諳素問、甲乙、黃帝針經、明堂流注、十二經脈、三部九候、五臟六腑、表里孔穴、本草藥對、張仲景、王叔和、阮河南、范東陽、張苗、靳邵等諸部經方。又須妙解陰陽祿命、諸家相法,及灼龜五兆、周易六壬、并須精熟。如此,乃得為大醫,次須熟讀此方,尋思妙理,留意鉆研,始可與言于醫道者矣。又須涉獵群書。何者?若不讀五經,不知有仁義之道;不讀三史,不知有古今之事;不讀《內經》,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;不讀《莊》、《老》,不能任真體運,則吉兇拘忌。觸涂而生。至于五行休王,七耀天文,并須探賾。若能具而學之,則于醫道無所滯礙,盡善盡美矣。”
道醫學歷史悠久,博大精深,道醫學是隨著道教的產生發展而發源興起的,一般認為它起源于秦漢,形成于魏晉南北朝,鼎盛于唐宋。中國古代的名醫葛洪、孫思邈、朱丹溪等都是著名的道教人士。為了傳教弘道、廣納信眾,道教在創教初期就提出了“去亂世,致太平”、“身國同治”的主張,因此對能夠解除大眾疾苦的醫術就十分重視,再加上道教自身修煉的需要,醫術成為了道教救世、救人、救己的一種必備的技能。
歷史上流傳著一句話:“凡學仙者,皆當知醫”,同時,還有另一句話:“才不近仙者不能為醫”。可見,道教與醫學有著很深的淵源。但是,道醫學并非簡單地借助使用中醫醫術,而是將中醫藥學與道教的思想主張、特殊修煉狀態下對生命的獨特認識和體悟,進行了融會貫通,從而形成了集疾病防治、社會、心理、宗教、信仰等豐富內容形成的一種綜合的健康知識體系。
道醫與中醫的區別
中醫藥和道醫在治療上最大的一個共同點就是,都使用天然藥材和針灸為最常用的治療方式。此外,導引術也被道醫和中醫使用,只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道醫使用得多一些而已。而它們在治療上的最大不同點則是道醫學還注重運用內丹功、辟谷等氣功修煉之類的養生康復方式,甚至還使用畫符、占卜、求簽、咒語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方式。這也是道醫學在在治療方式上最具特色、也是最玄秘的地方。
治療方式
導引術:古代的一種健身方法,由意念引導動作,配合呼吸,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運氣。相當于現在的氣功或體育療法。不過,中醫也使用導引術治病,如《內經》中總結導引療法的適應癥有“痿、厥、寒、熱”和“息積”,臨床配合“按喬”(按摩)進行;還提到以燙藥、導引配合治療筋病。東漢名醫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強調以“導引、吐納、針灸、膏摩”治療四肢“重滯”癥。
內丹功:以人體精、炁、神為修煉對象,以意守三丹田、通任督二脈、追求人體的和諧通暢。修煉的層次,各家方法有別,一般可分為5個階段:筑基、煉精化氣、煉氣化神、煉神還虛、煉虛合道。
辟谷:即不食五谷雜糧。道教從為,人食五谷雜糧,要在腸中積結成糞,產生穢氣,阻礙成仙的道路。因此為了清除腸中穢氣積除掉三尸蟲,道士們模仿《莊子 ·逍遙游》所描寫的“不食五谷,吸風飲露”的仙人行徑,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。
畫符:道士畫的驅使鬼神的圖形或線條,充當文字符號,代替語言的力量,用來作避邪鎮妖之用。
占卜:“占”意為觀察,“卜”是以火灼龜殼,認為就其出現的裂紋形狀,可以預測吉兇福禍。
求簽:占卜的其中一種形式。現今的道觀、寺廟和民間的廟宇,大多擺上簽筒供人抽取簽條問卜。在福建白礁慈濟祖宮長期保存著保生大帝吳真人的神方——藥簽。
咒語:咒語乃溝通精神及自然力量的一種方式。咒語的文字表現形式是符箓。中國舊時,人死后請道士念經超度亡靈,要在房屋四壁上貼符;蓋房上梁時,在房梁上貼符;孩子生病時到廟里求符等。